近几年广州城市更新的力度很大,进度也很快,然而现在广东大湾区基本上是已经进入了土地空间的存量时代,因此,大拆大建的传统开发已经不适用于新的城市更新模式了,旧改也要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精细化就成为了新的开发模式,而产业就是核心。
但相比较之下,广州对于产业导入和产业建设并没有深圳和东莞做得那么好,这或许是跟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相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市经济增长以加工贸易、投资拉动型为主,奠定了东莞的制造业产业基础,也成就了其“世界工厂”的名号。后来东莞为了可持续发展,2005年提出实施“科技东莞”工程,设立“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实施了两轮“科技东莞”工程,从单一制造走向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华为在松山湖的落脚更是给东莞的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潜力。
对于产业的重视,东莞一直都没有落下。
广州黄埔有旧改三年行动方案,东莞同样也有旧改三年计划: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这个三年计划明确了东莞要力争在三年内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30000亩,开工建设产业用房2000万平方米以上,为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这样的魄力并不逊色于黄埔旧改
再加上这几年逐渐成型的“1+2+N”政策体系的出台也是为其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可以看到,“工改工”将成为东莞城市更新的主攻方向。
深圳的产业发展更是行业标杆,一直先行于广东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圳立城之处便明确了工业为主导、工贸结合的经济发展主线,制定了外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战略核心是充分利用特区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快速推动工业化并实现经济起飞。可以说,没有产业的发展,也就没有现在的深圳了。
相比较之下,广州的产业基础就稍显薄弱了,但并非说明广州没有基础。在工业时代的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在“把广州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政策指导下,广州市政府把广州“河南”郊区作为广州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加以建设。从广州造纸厂所在地被命名为“工业大道”后,造船厂、机器厂等一系列重工业制造厂就接踵而来,在广州的工业大道扎根,逐渐形成一个工业园区。
随着后来中国的发展,广州从工业时代逐渐过渡到贸易时代,大力发展贸易业。到了生产力大大发展的当代,就朝着科技创新时代迈进,不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琶洲西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深经济走廊的龙头——白云智慧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的产业集群崛起,就连广州市“工业一哥”黄埔区旧村改造的最大目的也是为了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无一不预示着产业在广州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以,产业导入势必是广州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内核。
为了在产业方面追上老大哥,广州在产业导入方面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城市更新“1+1+N”配套文件到各区的合作企业引入的要求都对产业导入做了很多细化要求和配套指标。
政府对产业导入的行政策指引
《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行动方案(2021—2023)》
主要内容:
1.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强度;
2.推进“工改新”项目实施;
3.支持工业物业产权分割;
4.加快消防审批工作;
5.支持不符合详细规划规定的用地性质的试点园区;
6.支持国有企业与优质运营主体合作,盘活、运营国有企业自有物业;
7.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8.拓宽金融支持渠道;
9.支持构建平台化研发创新体系;
10.支持构建产业协同服务体系;
11.支持园区智慧化提升;
12.加强园区人才队伍建设;
13.强化组织保障。
《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
明确提到此次城市更新产城融合,产业配比对标的标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世界一线城市,从这份文件也可以看出,政府意识到广州的产业结构和配比与世界一线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为了实现城市质量、居住环境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才会有这么一份文件的出台,这也是对城市更新的产业导入从宏观层面的指引。
《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
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促进城市更新地区建立完备、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完善区域配套、补强设施短板、优化设施标准,按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专项规划并结合用地情况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电力、通信、环卫、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
还有《广州市旧村全面改造项目涉及成片连片整合土地及异地平衡工作指引》等配套指引,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不断吸引高端产业聚集,并对其周边的基础环境设施进行了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下一步,广州将通过规划统筹实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同时,广州很多区对于引入合作企业的要求中基本都有产业导入这一项规定;
先来看看市的要求。
结合当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发展需要,政府也考虑不再将城中村改造当作土地开发的过程,而是产业培育和升级转型、统筹完善城市功能的过程,在广州市乃至全国首次对城中村改造合作企业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引入产业、教育、医疗资源的要求。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合作企业引入及退出指引(征求意见稿)》
第四条 各区政府应加强城中村改造中产业引入的前瞻性谋划,注重市、区产业规划衔接,提前做深做实城中村改造的产业规划,引导产业聚集,指导合作企业引入高质量的产业。
《增城区旧村改造项目公开招标选择合作意向企业试行办法》
对企业资格审查及评分中包含了产业规划这一指标
《广州市海珠区旧村庄更新改造项目公开引入合作企业及合作意向企业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对合作企业引入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要求。合作企业应该根据区投资促进局的要求签订监管协议和承诺书,明确产业导入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要求,保证三年内项目建设有实质性进展和项目建设后产业导入有实质性成效;履约情况纳入诚信管理。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旧村庄更新实施办法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第三条 我区旧村庄更新改造应遵循“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产业导入、公开公平公正选择合作企业”的原则。
第四条 通过有序推进旧村庄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不论是市还是区的合作企业引入与退出方面,都对产业的导入或者企业产业规划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要求。
可见,广州的城市更新是将产业导入内化进微观的政策层面上,即便没有像东莞那样对于产业导入的要求出一整套配套的政策文件全力推行,但润物细无声,政府巧妙地将产业的要求融合进市、区的城市更新条例当中,让企业一点一点做出改变,实现从“量”到“质”的升华。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像深圳东莞那样深厚宏大的产业基础,就一点点把产业地基筑牢。城市更新,就是一个新的契机。
再者,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房地产行业的冲击也在警告着我们,做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已经不是开发商获取利润的唯一路径,也不能是唯一,一旦局限在某一单一业务,也就注定会被时代和市场所淘汰。做产业、新兴产业、高科技创新产业才是2021城市更新的王道。
从疫情的这个关键时期就可以看出政府对城市更新产业导入这些硬性要求的前瞻性。
所以产业导入必然是一种趋势,是任何做旧改的开发商都无法避免的,而开发商需要去考虑的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完成政府布置下的“作业”,并从中开发出一条新的产业价值链,获得新的利润空间;而从这个角度想, 做产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章来自公众号【旧改说】,所有权归原著。